來時三月春猶在,到日端陽節(jié)又臨。
珍重主人意勤腆,滿槃角黍細包金。
——唐·楊巨源《謝人送粽》
《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端,初也。”
端午節(jié),這個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兩千多年的文明傳承中,依然保持著它獨特的魅力和內(nèi)涵。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唐·殷堯藩《端午》
屈原汨羅江的驚天一躍,便在端午節(jié)里瞬間立起一個永恒的高標!
據(jù)聞一多先生考證,早在屈原之前,吳越一帶就有過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
無論是“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唐·張建封《競渡歌》)這賽龍舟;還是“渚鬧魚歌響,風和角粽香”(唐·姚合《夏夜宿江驛》)吃粽子,都是為了娛悅水神蛟龍。“靈均死波后,是節(jié)常浴蘭”(唐·元稹《表夏十首》)。端午節(jié)以粽子祭祀屈原,是原來風俗的演變和發(fā)展,是人們對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崇敬。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文秀《端午》
這首大氣磅礴的詩,表達了對屈原的深切同情,對昏君奸臣的嘲諷和憎恨。一個節(jié)日的誕生是有一定文化淵源的,就像沒有介子推就沒有寒食節(jié)一樣,沒有屈原我們就會少了一個傳承愛國精神的端午節(jié),因而,高揚家國情懷是端午節(jié)的鮮明主題。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fā)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唐·盧肇《競渡詩》
端午節(jié)最熱鬧莫過于賽龍舟。龍舟競渡是對屈原最古老的祭祀儀式之一。其中描繪得最為壯觀、聲勢浩大、精彩紛呈的當屬黃裳的《端午泛湖》詞。
梅霖初歇。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jié)。
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
斗巧盡輸年少,玉腕彩絲雙結。
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fā)。奇絕。
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
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
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
歸棹晚,載荷花十里,一鉤新月。
——宋·黃裳《喜遷鶯·端午泛湖》
梅雨剛剛停歇,江堤上的榴花明麗耀眼,浩闊的江面上,紅旗獵獵,鼓聲如雷,浪花飛雪。條條龍舟如離弦之箭,穿破江面上的陣陣煙波,人聲鼎沸似地動山搖。驀然回首,奪得錦標的優(yōu)勝者已經(jīng)返航了。暮色降臨,人們依舊興致盎然,意猶未盡。只見水天一色,新月如鉤,小船才滿載十里荷香,愜意而歸。
五月榴花妖艷烘。
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
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jié)動。
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
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宋·歐陽修《漁家傲》
端午節(jié)是一定要吃粽子的。石榴花艷,雨潤楊柳。“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立團”(唐·元稹《表夏十首》)。碧綠的粽葉里包裹著像珍珠一樣的江米,再用五顏六色的絲線纏起來,放在金色的盤子里,這樣香甜可口、美麗誘人的粽子,誰不想嘗嘗啊!
“正是浴蘭時節(jié)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宋·陸游《乙卯重五詩》);
“又賞一年佳節(jié)。寶觥交勸殷勤愿,把玉腕、彩絲雙結”(宋·史浩《花心動·端午》);
這幾聯(lián)詩句寫的是端午沐浴更衣、飲菖蒲、雄黃酒驅邪,及在家中熏草藥以驅除害蟲等風俗。
《瑣碎錄》里云:“五月五日午時,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氣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
這些避瘟保健的節(jié)俗有著自我保護、珍重生命的鮮明生活意義。
《紅樓夢》里賈府就是這樣過端午:“這日正是端陽佳節(jié),蒲艾簪門,虎符系臂。午間,王夫人治了酒席,請薛家母女等賞午。”
“蒲艾簪門”、“虎符系臂”是古人過端午節(jié)的習俗。“蒲”就是生長在水湄的菖蒲,“艾”就是艾草。“虎符”是用綾羅布帛等制成的小老虎形狀的飾品,戴在孩子們的手臂上用來護身。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宋·蘇軾《浣溪沙·端午》)。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元·舒頔《小重山·端午》)。
端午節(jié)這天,我們這兒至今還有這個習俗:天不亮將菖蒲艾草插在門上驅瘟、辟邪,女子佩戴裝有藥草的香囊,兒童手腕、腳腕上戴五色線圈、穿辟邪的“五毒”兜肚。
“角黍菖蒲酒,年年舊俗諳”(唐·徐鉉《和李秀才端午日風寄》)。
“賞午”是在端午節(jié)的中午飲雄黃酒,吃櫻桃、桑椹、粽子,欣賞石榴花等。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zhí)瑓s疑賬主怕靈符。
——清·李靜山《節(jié)令門·端陽》
《白蛇傳》里白素貞因端午節(jié)到處張掛辟邪驅妖之物,沒地方可去,只好躲在家里裝病,好心的許仙勸她多吃了幾杯雄黃酒,一不小心顯出原形,活生生嚇死了許仙。為救夫君,白蛇冒險盜取仙草,差點命喪鶴口。相信很多人對這個故事印象深刻。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宋·張耒《和端午》
凄清悲切,情意深沉。用雄渾而凄清的筆調(diào),把屈原那種慷慨悲壯描寫得淋漓盡致。“忠魂一去詎能還”有無限的悲哀與無奈,但彪炳千古的愛國絕唱卻永遠不會消亡。“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的屈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這也是屈原永遠活在端午節(jié)里的根本原因。
人命草頭露,榮華風過爾。
唯有烈士心,不隨水俱逝。
至今荊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榮,但是死者貴。
——宋·文天祥《端午》
盡管歲月的風霜早已讓系粽子的五色繩褪去那艷麗的色彩,但汩羅江畔的“萬古悲風”譜寫出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萬頃重湖悲去國,一江千古屬斯人”(清·李次青);鑲嵌在屈子祠旁招屈亭的這副楹聯(lián),是對屈原的準確寫照。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xiāng)遺俗至今留”(明·邊貢《午日觀競渡》)。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宋·陳義《菩薩蠻》)。
屈原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力量、民族文化便久遠地活在端午節(ji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