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竹古詩七首:夏涼日有清風度,誤聽風聲是雨聲
竹子在古代中國是被利用最廣的森林植物之一。竹子長青能熬過嚴冬,上古就作為建筑和生活的原材料,勸種黃竹莫栽桑,是用的周穆王看見老百姓凍在冰雪水災里,號召大家種竹子抵御災難和進行災后重建。
竹筍可以吃,竹子是最早的樂器材料,竹葉可以在口中發出聲響,通過制作竹笛,能夠將氣息變成美妙的音樂。竹子可做家具農具武器箭頭。在紙章發明之前,竹子作為重要的書寫工具之一,書簡的簡,最初就是竹片。
竹子本身在春夏繁殖生長迅速,可以遮蔽陽光,降低氣溫,竹制品清涼透氣,成為重要的家用和消暑用具。竹屋,竹籬,竹床,竹簟,竹扇,竹椅,竹榻,竹夫人,所以古代夏天,多有寫竹的詩,一個庭院或者居所附近有竹林,那是天然的空調,降低氣溫,消散暑氣。
“溪邊山一色,水擁竹千竿。
鳥觸翠微濕,人居酷暑寒。
風搖瓶影碎,沙陷履痕端。
爽極青崖樹,平流綠峽灘。
閑來披衲數,漲后卷經看。
三境通禪寂,囂塵染著難。”唐朝李洞《題竹溪禪院》
既然是叫竹溪,自然是竹子生長茂密的山間小溪,而寺院就坐落在此處。在青山水地,有一片千竿竹林。這是自然的空調,在竹林間或者竹林邊行走,感受著比其他地方低幾度的涼風,自然暑天也不覺得熱,反而呆久了會清涼。雖酷暑也有寒意。
在這夏日空山,看著搖曳的樹影,有過留著鞋印的沙灘,是一種清涼夏美,連那山崖的樹木,水流的灘涂,也別有清幽。
重要的是溫度低,坐在竹林溪邊看書,還要多帶幾件衣裳,如此幽靜,就是禪境至美之地,讓人忘記塵世啊!
這是山居的好處,只有盛夏,你才會覺得有竹林山林的地方,勝過十丈紅塵,因為紅塵可能真的會熱死人。
“嫩綠與老碧,森然庭砌中。
坐銷三伏景,吟起數竿風。
葉影重還密,梢聲遠或通。
更期春共看,桃映小花紅。”唐朝李咸用《庭竹》
但是不是人人都能住在竹林山里,古人會將自然生態引入園林住所當中。竹子生長迅速,夏日濃陰,只要有水土的地方就能生存,且形成舒展的園林景觀。所以只要有庭院,夏天種上幾棵竹子簡直是必須。
盛夏之時,正是竹子抽新葉拔節之時,去年的葉子是蒼翠的,上面的新葉子卻是嫩綠的。搖搖曳曳,層次不同的綠,森森細細,養眼養身。
坐在竹林下面,綠蔭消暑,那風吹竹林,引發詩興。竹葉耐看,竹影也好看,重疊密密,連風也美,經過竹林的渲染,風聲更大風更清涼。
如果你覺得單調,不要緊,竹子永不凋謝,等待春天,桃花紅襯碧竹色,你可以當成那就是竹子開的花呀!
“醉臥涼陰沁骨清,石床冰簟夢難成。
月明午夜生虛籟,誤聽風聲是雨聲。”唐朝唐彥謙《詠竹》
竹子生涼,本身是它的植物特性,中空的竹莖,本來就可以降低氣溫對竹子本身的影響,何況竹葉敏感和放大了空氣的流動,形成風。所以有風的竹林,風聲經過竹葉竹林的放大,分外響,風也分外清涼。
如果你在明月的夜晚聽到竹林的風聲,明明明月在天,你卻恍惚覺得是場暴雨將來或者已經來臨。
雖然無雨,卻勝過了雨,讓人聽覺瀟瀟,心地清涼。
“竹隱高深,夏涼日有清風度。
苧衣繩屨。鶴發空相顧。
翠撲流煙,又向溪翁去。
青山路。要當同住。長古無塵處。”宋朝韓淲《點絳唇·竹隱高深》
竹子非常清雅特殊,別有一種隱逸高深之美,在夏天,經過竹林過濾的空氣直接化作清爽的風。
所以古代高人隱士愛和竹作伴,隱居竹林之間,從現實角度,夏天居住竹林,可以省下很多消費,比如鞋子可以少做幾雙,一兩雙芒鞋足夠,衣裳不用擔心汗水漬壞。對于物資奇缺的古代,節約和健康同樣重要。
很多人羨慕隱士的生活,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還能有潔凈的空氣養生。但是做隱士是要有條件的。除了你懂得戶外生存,還必須受到你所在地區人們的普遍認可,否則,你可能就被當做流民和土匪了。
所以古代的隱士,往往是當地的富有階層或者德高望重者。普通人只能當游客羨慕一番。
“高竹臨清溝,軒小亦且幽。
光陰雖屬夏,風露已驚秋。
月色林間生,泉聲砌下流。
誰知此夜情,邈矣不能收。”宋朝邵雍《高竹八首》
不過在庭院里種竹,打造一種類似隱居的美,在宋朝很流行,種植上竹子,在竹林水邊建小房子,竹林蔭蔽下的房子小巧幽涼,就是天然的空調房。雖然是在盛夏,但是這里如同秋天。
看著月亮在竹林邊升起,聽著泉水在流淌。
紅樓夢的瀟湘館就是如此造景,林黛玉的夏天可謂涼爽之極。只是從她身體的角度,長年住在竹林里,恐怕更加虛弱吧。
“四圍碧玉繞盤河,六月此為安樂窩。
且喜身心客清凈,但愁歲月為消磨。”宋朝陳普《長夏竹中二首》
如果四面是青青的竹子,而你就住在其中,那六月的盛夏,你可謂是在人間天堂。這樣涼爽的竹林消夏,你忽然解脫了暑熱,卻又有歲月流淌的消磨感。那么這個時候最適合抓緊讀書充電。就像空調房中的我們,享受歸享受,但是不要浪費這難得清涼的寶貴時光。
林黛玉之所以成為詩人,也是因為瀟湘館太好了,針線不拿的她如果不寫點東西出來,你說她對得起誰呢?所以瀟湘館必然要出才女。從這點,寫一千首也不為多呢。
“新竹日以密,竹葉日以繁。
參差四窗外,小大皆瑯玕。
隆暑方盛氣,勢欲焚山樊。
悠然此君子,不容至其間。
沮風如可人,亦復怡我顏。
黃錯開竹杪,放入月一彎。
綠陰隨合之,碎玉光斕斑。
我舉大榼酒,欲與風月歡。
清風不我留,月亦無一言。
獨酌徑就醉,夢涼天地寬。”宋朝作者鄭剛中《大暑竹下獨酌》
古代沒有空調,但是有院子有竹林就足可以炫耀了。何況這竹林密密環繞著窗戶。在酷暑天,四處都是火山一樣的熱浪里,竹林吹來陣陣涼風,讓笑容舒展。
那搖曳的林梢,是誰放進月亮一彎?剛剛你看一眼,就被竹葉遮蔽,隨之而來的是斑駁美麗的光影,讓人置身立體的美。
此情此興,不喝酒怎么對得起如此清風朗月,只是清風不言,明月無聲。安撫你進入夢鄉。
這叫沒有竹林消暑的人,情何以堪,你涼快到寂寞買醉,大部分人忍受著水深火熱。當然這是古代。
當代幾乎所有的園林都對市民開放,里面種著各樣的竹子,森林也保留著大量的竹林,供游客游覽,所以竹林清景并非望而難得。當你在竹林中讀著古人的詩,體會他們的生活場景,也是別有一種清奇的共鳴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