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四十八歲的溫庭筠自長安赴隋縣,當道出商山。溫庭筠雖是山西人,但久居杜陵,已視之為故鄉。他久困科場,年近五十又為生計所迫出為一縣尉,說不上有太好心緒,且去國懷鄉之情在所不免。某日清早趕路,觸景生情,遂作詩一首:
“晨起動征鐸, 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 鳧雁滿回塘。”
這首《商山早行》之所以千古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頸聯兩句,膾炙人口,純用名詞組成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商山早行
商山又稱地肺山、楚山,在今陜西省東南部商縣、洛南一帶,秦朝末年,“商山四皓”曾隱居于此。詩人抓住“早行”二字作文章,著力描寫春寒料峭之晨,溫庭筠在商山古道所見景物,表現出遠行的辛苦和羈旅的鄉愁。在詩人筆下,情景相生,音韻鏗鏘,意象俱足,使本詩以迷人的意境、鮮明的形象,概括出他鄉游子的共同心理感受,耐人尋味。
作為晚唐最出色的詩人,溫庭筠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他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于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
溫庭筠多次考進士均落榜,曾任隨縣和方城縣尉,官至國子監助教。他約卒于咸通末,年六十左右。后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溫庭筠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秾艷精致,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大家最熟悉的當屬他的《菩薩蠻》: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
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溫庭筠
《舊唐書》里說溫庭筠貌丑且不修邊幅,當時的人給他起個外號叫“溫鐘馗”。溫庭筠雖然長得丑,但卻很風流,而且頗有男人魅力,以至于讓魚玄機這個著名的唐代第一才女兼美女對他難以忘懷。
溫庭筠仕途失意之后,就只剩下兩種生活方式了,第一種是沒錢的生活,第二種是手里有點錢的生活。沒錢的時候,那就貧居鄉野,吹拉彈唱以自娛;有錢的時候,那就混跡于青樓楚館歌女的酒宴之中,聽歌女們唱歌,為她們填詞演唱,過一種脂粉陣中醉生夢死的生活。
因此,溫庭筠的詞,題材上大多寫女子的生活起居、喜怒哀樂,他筆下的女子幾乎都是貴婦、歌女。她們形貌美麗妝容高貴,但精神世界“寂寞沙洲冷”,是缺愛的一族。要么獨居深門大院;要么思遠人夜不能寐;要么愁恨相續慨嘆青春已逝容顏不再,總之,溫庭筠樂于為她們代言。
魚玄機
溫庭筠用男性的視角寫女子的情感生活,我手寫我心,在那些纏綿悱惻富麗堂皇的詞作之中,在萬千風情萬千哀愁的女子的身上,不可避免地蒙上了溫庭筠自我的情感,那種懷才不遇的哀嘆、仕途冷落的悲傷。溫庭筠既是替女子代言,其實也是替自己的悲劇人生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