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賞析】
此詩是唐詩中的名篇,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清末學者王闿運稱其為”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對它的賞析向來不乏精彩之作。只是有感于前人有模糊不通之處,故作本篇以與大家共同探討。
先說此詩的結構。
這首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轉韻。后人據此將每四句分為一小節,共分九節。認為此九節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且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個特殊的場景。更有甚者認為此詩由九首絕句連綴而成。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我們讀此詩,首先應明確,詩的分節應根據內容而定。此詩每四句一轉韻固然沒錯,但不能就此認為每四句便為一節,并據此分為九節。因為詩人并沒有作任何劃分,每四句一轉韻只是詩人保持整首詩渾然一體的方式,具體分節還應依據內容而定。簡言之,將相關內容分割開來或將不相干內容拼湊在一起,僅僅因為韻腳的同或不同——這不是機械主義的分析方法嗎?
事實上,這首詩就內容上而言,應平均分為上下兩部分。其中,在上半部分里,頭十句為第一節,后八句為第二節;在下半部分里,頭八句為第一節,后十句為第二節。而每一節,又各分為兩層。
詩的上半部分描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感嘆了歲月易逝,抒發了壯志難酬的哀愁。那么,這種哀愁是單純的為自己嗎?顯然不是。詩人在下半部分假想了思婦與舟子這一對夫妻的離情,指出天下多少有情人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離鄉、天各一方,從而使詩人的愁怨落在了實處,得到了深化。
詩題為《春江花月夜》,詩的內容雖然緊扣春、江、花、月、夜這五個字眼,但主要還是圍繞著月來寫。在本詩中,月的意象經過了幾次演變。從一開始的平易,到高寒,到孤絕,再到冷酷與險惡,月的嬗變象征了一個統治者從進取到墮落、一個王朝從興起到滅亡的變遷。所以從更深一層的角度來看,本詩亦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對于封建王朝本質的清醒認識,對于底層百姓苦難的無比同情,以及對于有識之士壯志難酬的悵恨不平。而縱觀全唐及后世詩歌,像這樣一篇審視和剖析社會發展進程的作品也是絕無僅有的,即便李白、杜甫亦不能為也。
詩人在寫此詩的過程中,采用了頂真的寫作手法。通過視角與思緒的變換,將語意持續推進,創造了一個花草掩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的意象世界,反映了詩人的思索與拷問、理想與哀愁。
空說無憑,現在就讓我們開始對本詩內容進行逐字逐句的分析。
上半部分
第一節: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第1句】: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此四句是第一節中的第一層。寫的是遠景。由”春江潮水”聯系到”海”,由”潮生”聯系到”明月生”,由”滟滟隨波千萬里”聯系到”何處春江無月明”。而由”何處無月明”又導出了下一層,并圍繞著”明”字展開。這是一個空間延遞的過程,極大地拓寬了我們的視野和想象。
在本詩中,此四句格局最大,情緒最熱烈,明月予人的印象也最為美好。明月普照大地,象征著恩澤施于天下。而春潮、大海,又使明月的”明”不獨堂堂皇皇,更兼具了勃勃朝氣之美、活潑生動之美以及能夠深入世界任何角落的平易近人之美。這就像一個王朝的崛起,最初總是民心所向且樸實無華的。所以不同于后面逐漸變質的明月,這里的明月是親切的、熱情的——它不會讓人感覺高寒,更不會讓人感覺孤獨。
“高寒”是因為統治者高高在上,這是森嚴等級后逐步脫離群眾的反映。然而,正如”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描述的那樣,此時的明月尚是清正的,尚能因距離產生美。
“孤獨”是因為統治者稱孤道寡,這是與百姓離心離德、徹底決裂后的反映。然而,正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揭示的那樣,億萬年來,這才是明月的常態,是統治者的俗常面目。
可惜長期的疏離與冷漠過后,必然是尖銳的矛盾對立。對于百姓的苦難,統治者又何止是漠不關心、麻木不仁呢?在詩的下半部分,明月分明表現出了如惡魔般的嗜血與殘忍。”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說的是統治者對于百姓苦難的欣賞與享受。”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說的是對于百姓的苦難統治者不僅僅是旁觀者更是有意制造者。”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說的則是統治者垂死掙扎時表現出的拉百姓陪葬的惡毒與瘋狂。
本詩中關于月的隱喻與象征先概述于此,后文解釋的時候將專注于其本義,不再贅述,請讀者先行劃一重點。
【第2句】: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此六句是第一節中的第二層。寫的是近景。頭四句是俯視,后兩句是仰視。是對上一層結尾”何處無月明”的進一步說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江水如一條閃閃發光的玉帶在花草叢生的原野上曲折前行,可知”月明”也。
“月照花林皆似霰”,長滿鮮花的樹叢中霧珠如密密的冰晶在閃爍,可知”月明”也。
“空里流霜不覺飛”,冰晶何來?應是空中有飛霜吧?可是為什么看不見?”月明”故也。然而時值春季,哪里會真的有霜?所以,本句實質是說月色如霜、天氣微冷給詩人造成的錯覺。
“汀上白沙看不見”,沙灘上的白沙也都看不見,當然也是”月明”的緣故。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天純然一色,藍色的大背景下,更顯”月明”也。
從”江流宛轉繞芳甸”到”月照花林皆似霰”,好似鏡頭一下拉近,使我們觀察到更多細節。而從”月照花林皆似霰”又使我們聯想到”空里流霜不覺飛”。飛霜落于地面,自然會使”汀上白沙看不見”。蔚藍色的”江”與”天”在這白色的世界中更顯純凈,反過來又愈發襯托出了明月之”皎皎”。
而由”皎皎孤月輪”又導出了下一節,并圍繞著”孤”字展開。
【第3句】: 小結:”明月”,是詩人心目中的圣人、明君。而以明月喻明君,顯然并非詩人首創,唐初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早就這么做了。
本節中需要注意的是”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與”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句。我認為正是這兩句描繪勾勒出了詩人心目中的理想世界——盡管這是兩種不同層次、不同境界的理想世界。
在第二層中,”孤月”大放光明卻”空里流霜不覺飛”,轉瞬間便使”江天一色無纖塵”,從而締造了一個帶有凜凜寒意的干凈清爽、秩序井然的世界。顯然,一個統治者只要足夠英明,即使乾綱獨斷也算符合詩人的期望。
第二節: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不同于第一節中的空間描寫,本節是從時間的延展上來寫的。詩人將視角從人類之初直推到無窮后世,抒發了人生短暫和江月永恒的感慨,反映了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
【第1句】: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此四句是第二節中的第一層。是圍繞著上一句中的”孤”字來寫的。
“江畔何人初見月”,人類最初的那個人存在的時候有這輪明月嗎?若是沒有,則漫漫長夜他是如何度過的呢?
“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剛開始存在的時候會有人嗎?若是沒有,那漫漫長夜它又是如何度過的呢?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當這個世界有人又有月,那想必彼此都不會再感覺孤獨了吧?可是不然。轉身回望,曾經的人生代代于江月而言,原來都不過是過客而已。所以人與月終究還是因互不相得而各自孤獨。這就恰似百姓與統治者的形同陌路、勢同水火,才是漫長歷史進程中的真相與常態。而上一節中描述的盛世、治世,終究不過是其中微不足道的短暫一瞬罷了。
由此,以”江月只相似”又導出了下一層。
【第2句】: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此四句是第二節中的第二層。寫的是歲月無情,抒發了詩人襟抱未開的哀愁。
那么多人來了又去,而江月卻不曾有一絲改變,是不是在固執地等待著什么人呢?而這個人為什么不是自己呢?歲月易逝,仿佛長江輸送的流水;韶華易老,恰似天上漂泊的白云。詩人站在青楓浦上,強烈的孤獨感與挫敗感吞噬著他的內心,使他禁不住悲從中來。
能人志士就這樣遺憾終老,注定了一個朝代的悲慘結局。詩人看著這一切卻無能為力,個人、家國、天下蒼生的命運就這樣糾葛在一起,叫他怎能放下并輕松回避呢?
【第3句】: 小結:江月待人,猶言不知”明君”取士納賢的標準為何且欲待何人也。”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多少才子智士一代代的抱負不得施展,而帝王千秋萬世屈才遺才的狀況卻從無改變。”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乃詩人傷人亦自傷也。人生短暫而終不得見重于君王,多少人就這樣如流水而去,怎能不令青楓浦上同樣不得志的”我”惆悵萬千呢?
本節以”青楓浦上愁”順理成章地引出了下一段,并圍繞著”愁”字展開。然所”愁”僅僅為己嗎?實亦代天下人”愁”也。充分反映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表現了詩人胸懷天下蒼生的博大胸襟和拯民救國的崇高理想。
而從更深一層的角度去理解,除去崛起之時的短暫英明與行將滅亡時的最后瘋狂外,大多數時間里統治者就是這樣孤家寡人般地無知無覺地存在著。而長期與民眾脫離、拒絕賢臣輔佐的高高在上與自以為是,勢必造成他們如神祇般俯視蒼生,以百姓為螻蟻并隨意踐踏及犧牲的病態心理及殘酷行徑。洞見這一切的詩人豈不悚然而驚,為這勢將轟然而至的悲劇哀嘆不已呢?
下半部分
第一節: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這一節是由前面的”青楓浦上愁”引出來的。由于愁緒入懷,詩人很自然地將目光望向了江面上的漁火舟船,并很自然地聯想到了游子、思婦。以游子、思婦的遭遇來表述自己的思想,乃舉重若輕、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
【第1句】: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此四句是第一節中的第一層。寫的是詩人的思緒。
看到扁舟子,便想到繡樓。又由無處不在的月光,聯想到它會照射在離人的妝鏡上。妝鏡明晃晃一片,映得屋內亮如白晝,想念親人的女子還怎么能睡得著覺呢?所以,這四句是為后面內容作鋪墊的。而由”應照妝鏡臺”引出了下一層,并圍繞著”照”字來展開。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月亮所代表的意象發生了變化。此時的它,仿佛是在故意以這種捉弄的方式來挑起離人的痛苦。
本層疑從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句化來。
【第2句】: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此四句是第一節中的第二層。描寫的是思婦之情。
深受失眠折磨的思婦終于忍無可忍,無比惱恨的想將簾子上的月光卷起來,想將搗衣砧上的月光拂拭掉,卻無可奈何的發現這一切都是徒勞。于是索性坐在梳妝臺前,手托香腮,靜靜地思念起遠方的親人來。他的面目清晰地浮現在眼前,可惜卻不能互訴衷腸。于是她許下了以身逐月流照情人的誓言。
如果我們結合前面”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句來看,女人的愿望似乎能夠實現,可現實又如何呢?
注意”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一句。”玉戶簾”與”搗衣砧”有隱秘地性意識在,反映了獨守春閨的少婦的寂寞之情。
而由”愿逐流照君”引出了下一節,并圍繞著”逐”字展開。
【第3句】: 小結:以離人寫愁,是古人詩中常見的題材。詩人通過豐富的想象,以典型例舉的方式,來反映民生疾苦,從而引出了篇尾的”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猛烈抨擊了社會的黑暗。
在這一節里,詩人通過描寫”明月”的促狹肇禍之”明”,與上半部分第一節中的盛大堂皇之”明”相呼應、相對比,使其具有了強烈的批判性。指出萬眾矚目、被寄予厚望和期許(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的明君已經墮落成為了以民間疾苦為樂的昏君、暴君。
第二節: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此十句乃下半部分中的第二節,是由”愿逐流照君”導出的。
【第1句】: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此四句是第二節中的第一層,描寫的是舟子之情。
前面寫道:”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既如此,則化身月華的思婦定能照見愛人的歸途吧?卻并非如此。原來,古人有魚雁傳書之說。雁陣一字長飛,魚群不停地潛躍,說明世間類似的別離太多了。癡男怨女們往來的信件使得滿天長飛的鴻雁把無所不至的月光都遮住了,不停潛躍的魚龍把平靜無波的江海都攪混了,又哪里去尋那一葉扁舟并為他照亮歸途呢?故本句既呼應了上句,又暗示了在外漂泊的舟子所面臨的險境。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其中,”昨夜”指的是剛剛過去的時間當是無疑。”閑潭”又指的是什么呢?我們看下面還有”江潭”一詞。那么我想,此處”閑潭”應是指”風平浪靜的深水面”。”夢”,是長時間與風浪搏擊后難得的小憩時做的夢。”落花”一詞則隱藏著舟子對獨守春閨的妻子的疑慮。類似的情感可見于韓翃的《章臺柳》: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可憐春半不還家”則是夢醒后舟子的自憐自傷。
而由”春半不還家”又引出了下一層。是圍繞”不還家”寫的。
【第2句】: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此六句是第二節中的第二層。與下半部分第一節中的第一層相呼應,同樣寫的是詩人的思緒。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四句是說詩人極目遠眺,只見江水滾滾,落月西斜,江面上暗霧蒸騰,小舟與江邊實質相距并不遠,卻因為月亮的隱藏和霧氣的阻隔而仿佛遙不可及。相愛相聚的春天正飛速流逝,舟子回家的希望卻依然渺茫。表達了詩人對于舟子的深切同情與擔憂。注意”落月復西斜”中的”復”字,猶如詩人在惋惜并焦急時間又過去了一天。
“碣石”,指岸邊聳立的柱狀石,可登臨以望遠也。明·王錂《春蕪記·獻賦》:”似迢遙乘槎海畔,把碣石相望。”曹操《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另外,”碣石”還有墓碑之意。
“瀟湘”, 借代指此眼前的江水。
瀟,指湘江上游最大支流瀟水,瀟水因其水流清綠幽深蘸得名。湘,指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湘江。《山海經·中次十二經》:”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淵, 澧沅風,交瀟湘之淵。”《文選·謝朓<新亭渚別范零陵>詩》:”洞庭張樂池, 瀟湘帝子游。”李善·注引王逸曰:”娥皇女英隨舜不返,死於湘水 。”
湘水流域自古為荒僻之地,又是娥皇、女英哭舜而投水自盡的地方,所以瀟湘也有相思、傷心之地,又有情已成空,無可奈何的意思,正合詩人寄情.也有解釋成瀟水和湘水的 。唐·李白 《遠別離》詩:”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王琦·注引《湘中記》:”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見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鮮明。”元·耶律楚材《用薛正之韻》:”鳳池分付夔龍去,萬頃瀟湘屬湛然 。”明·徐禎卿《古意》詩:”帝子葬何處, 瀟湘云正深。”
在這里,”碣石”猶如思婦登高望夫之處,”瀟湘”猶如舟子相思、傷心之地。礁石與江水雖近在咫尺,卻因為斜月藏于海霧之中而茫茫一片互不得見,就好似隔著千山萬水,是謂”碣石瀟湘無限路”。
這里斜月的舉動可堪琢磨。”沉沉”,形容寂靜無聲,形容深沉。一個”藏”字則進一步說明了其隱于霧中之舉實乃主動而為,凸顯了其不欲情人團圓、不許人間幸福的陰沉與歹毒。
世有成人之美,更何況”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鳴也哀”呢?而將沉之月不去驅散海霧為離人照亮迷途,就恰似日暮帝國只合制造生離死別的人間慘劇也。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此句中,詩人將對舟子的同情推廣到天下人。他站在江邊,看著月亮從升起直到現在的落下,嘆息道:也不知道有幾個人能趁著這月色回到家里與親人團聚,反正我只看到江邊的垂柳搖落了一江離情。
這里的”落月搖情滿江樹”有點兒費解。事實上,另有版本此處作”落花搖情滿江樹”——更加的匪夷所思。那何謂”落月搖情滿江樹”呢?這里的”江樹”不妨理解為”江柳”。古人往往折柳以別。柳樹往往象征著離愁別緒。江樹之下,或是舟子與思婦依依惜別之所。站滿江邊的垂柳,猶如翹首以盼的思婦們,說明尚未能回家的舟子實在太多太多,從而對上一句”不知乘月幾人歸”作出了回答。所以,當詩人站在岸邊,看著寒月西墜,月光的余暉像銀色的緞帶隨著江水一波波涌來,而擁擠的江柳的倒影在這晃動的水光之中似搖曳,似抽泣。詩人不免聯想到:滿江的樹是誰搖動的?是那輪掉落時濺起層層水波的月亮呀!它(落月)為了得到什么?只能是滿江痛別的離情吧?如果把”落月”看成一個茍延殘喘的王朝、一個窮途末路的統治者,那它所要收割的、帶走的、希望為它殉葬的便是勞苦大眾的痛苦與哀嚎。至此,詩人對于落月的厭惡與憎恨達到了頂點,指出一個王朝在走向覆滅時必定會不顧一切地掀起腥風血雨。
【第3句】: 小結:本節中的”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與”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都說明舟子、思婦的遭遇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反映了當時極度黑暗的社會現實,并與上半部分第二節中的”孤”字相呼應與相印證(舟子孤、思婦孤),指出窮兇極惡的統治者是這一切悲劇的總根源,從而使詩人的情緒由略帶惋惜的”愁”過渡到無比激憤的狀態。
【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浩浩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冉冉升起像是為潮水涌起。
月光如銀蛇般跳蕩隨著波浪千里萬里;在在處處,哪里能無此光風霽月?
草色掩映的原野上,曲曲折折的江水如發光的玉帶;開滿鮮花的樹林中,一粒粒晶瑩剔透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飛霜才無從覺察嗎?如銀瀉地,所以沙灘上的白沙才看不分明嗎?
這時候,瓦藍的天空與江水真是純凈極了!在浩瀚的夜空中孤月高懸,似蓮花綻放光明。
這世上最初有人的時候是誰首先看見了月亮?這一輪明月又是在何時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的恰似無窮無盡的匆匆過客;月色一年年的好比江山不改的萬物逆旅。
也不知這江月在執拗地等著什么人啊?只看見一江春水嘆息著默默向東流走。
天空中白云悠悠像皓首的隱士歸于寂靜,青楓浦上的我禁不住老淚縱橫愁腸百轉。
江上漁火點點,是誰家的游子還在漂泊?遠處更鼓聲聲,又是誰在寂寞小樓上正相思?
月亮像頑皮的孩童笑鬧著在繡樓旁流連招搖,離人的妝鏡上月光如水把閨房映得雪亮。
它在潔凈素雅的簾櫳上琤琤瑽瑽地響個不停,又在粗壯有力的搗衣砧上似振翅的鳥兒倏忽來去。
不眠的女人嘆息著悵望著懷想親愛的人兒;雙掌合什禱告著祈愿著化身月華去追尋。
只是她曉得嗎?鴻雁一字長飛早已遮天蔽日,魚群穿梭踴躍在江中掀起著巨浪。
而那游子會在片刻的平靜時夢見花兒零落成泥,小船上輾轉反側恨不能早日回家。
就這樣眼看著暮春藹藹,將要隨江水流盡;就這樣眼看著明月西斜,轉眼要沉入天邊。
站在岸邊我看見海霧涌起,漸漸把斜月隱藏;痛惜那天邊的漁火還離這歸岸無限遙遠。
也不知道有幾個人能趁著這月色還家?只看見落月把岸樹離情搖蕩著灑落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