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我國古代使用最為廣泛的文體,人們利用這種問題創造了非常燦爛的中華文化,也留下了許多的經典文學。詩歌在不同時代承載著不同的思想,在不同的詩人手中又承載著不同的情感。有些人的詩歌直抒胸臆,豪放不羈,有些人的詩歌借物抒情,婉轉悠揚。詩歌形式多變手法眾多,讓人讀起來總得回味一番。
劉楨是東漢時期的人,也是曹操的下屬,他的詩歌不重雕琢,短小精煉。在東漢之前雖然詩歌已經出現了很久了,但是在東漢以前的詩歌,大多數是歌頌宮廷的,往往用詞浮華夸張,沒有什么實際意義。而劉楨不一樣,其才華能夠與曹植媲美,被稱作建安七子之的佼佼者。他的詩歌非常具有特色,標志著漢代詩歌由對宮廷的贊頌又回到了人民當中,用最質樸的語言來描述風土人情,已經他所看到的事情。今天我們就來品一品他的《贈從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這首詩乍一看,是在描寫山上的松樹,它不懼寒風,風越大樹也就越強盛。松樹的生活環境是寒冷的山谷,但是無論風雪如何肆虐,這松樹都能保持自己的挺拔端正。松樹的本性就是不畏懼寒冬,越是寒冷越是要強勁。正如前文對劉楨的介紹他的詩直截了當,非常精煉寥寥數筆就刻畫出了松樹在寒風中依舊挺拔的樣子。看到這里您是否會覺得這首詩已經戛然而止了呢?
事實是這首詩并非到此為止了,讓我們重新看到這首詩的題目,就知道劉楨的良苦用心了。整首詩只言松而不言人,如果不在題目”贈從弟”上下功夫,很難把握其主旨。由題目明白了詩是贈堂弟的,才可能理解該詩托物言志,借詠松樹來勉勵堂弟保持節操的主旨。也就是說,這首詩看上去是在寫松樹其實不然,從題目開始,就確定了這首詩中的一切都是劉楨想要告訴自己的弟弟的。對松樹的描寫也恰恰代表了劉楨所看重的品質。
而這種品質也是今天的我們所需要的,無論環境多么惡劣,無論困難多么艱巨,我們都需要這樣的勇氣和本性。來做道越戰越勇,就像松柏那樣,即使生活很糟糕,及時身邊的人都已經沉淪,可我們還是要守住自己的底線也就是”松柏有本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挺直了腰板,才能驕傲地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而劉楨也確實做到了這些,他譏諷時事,拒絕粉飾太平哪怕因此得罪了曹操也毫不退縮,他做到了悲涼感慨,高風跨俗的氣概,同時他也開創了一種新的文風。這就是他如同松柏一般的本性。
這就是古詩的玄妙之處,這些詩人總是會別出心裁,讓這簡簡單單的幾句話變得意義非凡。也讓后人在其中流連忘返,跨越時間去體驗先人的思想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