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每年農歷五月初五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
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
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
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
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
有賽龍舟、包粽子、插菖蒲艾草、
掛五彩、喝雄黃酒等習俗
詩意端午
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
【宋】黃庭堅
君家玉女從小見,聞道如今畫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端午日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端午帖子 夫人閣
【宋】李清照
三宮催解粽,妝罷未天明。
便面天題字,歌頭御賜名。
端午帖子詞二十首·三溫成皇后合四首
【宋】 歐陽修
旭日映簾生,流暉槿艷明。
紅顏易零落,何異此花榮。
端午日伏蒙內侍賜晨服
【唐】楊巨源
彩縷纖仍麗,凌風卷復開。
方應五日至,應自九天來。
在笥清光發,當軒暑氣回。
遙知及時節,刀尺火云催。
端午獨酌
【宋】楊萬里
招得榴花共一觴,艾人笑殺老夫狂。
子蘭赤口禳何益,正則紅船看不妨。
團粽明朝便無味,菖蒲今日麼生香。
一生幸免春端帖,可遣漁歌譜大章。
端午日長山署有懷 其二
【明】 王世貞
昨歲還今日,追歡得似無。
兒偏愛蹋草,女亦解傾蒲。
倏忽浮生過,凄涼萬事孤。
擲他長命縷,不作系雙珠。
端午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
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
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
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
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關于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
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
賽龍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
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包粽子
粽子,即粽籺,屬于”籺”的一種,
籺是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
用籺作拜祭貢品是古老的習俗。
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
粽籺是端午節拜神祭祖的貢品。
端午食粽的風俗,
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
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
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
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包粽子是端午節的一種傳統風俗,
首先要準備好粽子葉,
用在包粽子上就被稱為粽葉。
其次則是準備粽子里面的餡料,
將餡料置于粽葉中,再用線包起來,
粽子就包好了。
插艾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端午節插艾草和菖蒲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家家都灑掃庭院,
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
制娛樂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
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
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掛五彩
《荊楚歲時記》:
『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周處《風土記》謂:
『角黍,人并以新竹為筒粽。
楝葉插頭,五采系臂,謂為長命縷?!?/p>
宋人余靖《端午日即事》詩:
『江上何人吊屈平,但聞風俗彩舟輕。
空齋無事同兒戲,學系朱絲辟五兵?!?/p>
所謂五兵:弓、矛、戟、劍、戈;
代表戰亂,系朱絲避之。
后剪采為小虎,粘艾葉戴之鎮邪惡。
《燕京歲時記》:
『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
用綾羅制成小虎及粽子、壺盧、
櫻桃、桑椹之類,以彩線穿之,
懸于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