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慮
憲 , 求善良 , 足以謏 (xiǎo ) 聞 , 不足以動眾 ;
就
賢體遠 , 足以動眾 , 未足以化民 。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易解:引發思慮,廣求善良,只能做到小(謏)有名聲,不足以感動群眾。親自就教于賢者,體念遠大的利弊,雖能夠感動群眾,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風俗習慣,一定要從教育入手。
玉不琢 , 不成器 ; 人不學 , 不知道 。 是故古之王者 , 建國君民 , 教學為先。 。 《 兌(yuè)命 》 曰: : 「 念終始典于學。 。 」其此之謂乎!
◎易解:【兌:說,悅也】雖然是質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經過琢磨,也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皿;人雖然自稱是萬物之靈,如果不肯學習,也不會明白做人處世的道理。所以古時候的君主,建設國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為最優先、最重要的工作。《尚書·兌命篇》說:要自始至終常常想到學習就是這個意思。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知不足 , 然后能自反也 ; 知困 , 然后能自強也 。 故曰 : 教學相長也。 。 《 兌命 》 曰: : 「 學【xiào ,敩,教也】學半。 。 」其此之謂乎?
◎易解:雖然有好菜擺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義理),如果不去學習,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貴。所以說:學習過后才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人之后才發現自己的學識不通達。知道不夠,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學。知道有困難不通達,然后才能自我勉勵,發奮圖強。
所以說:教與學相輔相成的。《尚書·兌命篇》說:教別人能夠收到一半學習的效果,教學互進。是這個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xiáng】 】 ,術【suì ,遂】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jiào】 】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
業
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進者說【悅】服,而
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 : 「蛾【yǐ 】子時術【述】之。 。 」其此之謂乎。
◎易解:古時候教學的地方,一家中設有「私塾」,一黨中設有「庠」(五百家為黨),一個遂中設有「序」(一萬兩千五百家為遂),一國之中設有「太學」。每年都有新生入學,隔年考試一次。入學一年之后,考經文的句讀,辨別志向所趨;三年考察學生是否尊重專注于學業,樂于與人群相處;五年考察學生是否博學篤行,親近師長;七年時考察學生在學術上是否有獨到的見解,及對朋友的選擇,這時候可以稱之為小成。九年時知識通達,能夠觸類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違背師訓,就可以稱之為大成。這時候才能夠教化人民,移風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都來歸附。這是大學教育的方法與次第。古書說:螞蟻時時學習銜泥,然后才能成大垤【di?,螞蟻做窩堆在穴口的小土堆】。就是這個意思。【蛾:蟻。術:述,遵循】
大學始教,皮弁【biàn 】祭菜,示敬道也;宵【小】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qia】 】 ,孫 【 遜 】 其業也 ; 夏 【jiǎ 】 楚二物 , 收其威也 ; 未卜禘 , 不視學 , 游其志也 ; 時觀而弗語 ,存其心也 ; 幼者聽而弗問 , 學不
躐
等也 。 此七者 , 教之大倫也 。 記曰: : “ 凡學 , 官先事 , 士先志。 。 ” 其此之謂乎。
◎易解:大學開學的時候,學生都穿著禮服,以蘋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師,表示尊師重道;先練習《詩·小雅》【中的】《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首詩歌,勸勉學生以“蒞官、事上”之道;擊鼓召集學生,正式打開書篋(書包),希望學生以謙遜謹慎的態度學習;夏楚兩物(教鞭。【夏:榎,槚,茶樹。楚:荊條】)是用來警惕鞭策學生,收到整肅威儀的效果;夏天的大祭(天子祭天)未實施以前,天子、諸侯不急著到學校去視察,為的是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發展志向;教師常常觀察學生,但是并不輕易發言,等到適當的時候再加以指導,是要使學生自動自發(《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至于年幼的學生,只聽講而不能亂發問,是因為學習要按照進度順序(次第)進行。這七項是教學的大道理,非常重要。古書說:凡學習做官,領導人民,先學習管理事情,要作一個讀書 人先學習立志。就是這個意思。(志者
存心也,志氣志氣,志者氣之導,心之引也。)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
縵
,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 。 《兌命》曰 :「敬孫【遜】務時敏,厥修乃來。 。 」其此之謂乎。
◎易解:大學施教是講究方法的,是順著時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禮樂,冬夏教詩書,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學生下課及放假的時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課業。(宋人改為:「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句讀略有不同。)學習要有方法,如果不從『操、縵』這些小曲學起,指法不純熟,琴、瑟就彈不好【一說:撥弄琴弦,調弦聽音】;不通曉鳥獸草木,不會譬喻天時人事,詩就作不好;不學會灑掃應對,禮節就行不恰當;對于六藝等技藝沒有興致,就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所以君子在學習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現在外【修之于身】,不論休息或游樂的時候,都念念不忘,能夠這樣,才能安于學習,親近師長;與同學相處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學的真理。能夠這樣雖然離開了同學師長,也不會背棄道義。《尚書·說命篇》說:恭敬謙順,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就是這個意思。
今之教者 ,
呻其
占畢 , 多其訊 , 言及于
數
, 進而不顧其安 , 使人不由其誠 , 教人不盡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由乎!
◎易解:【呻:誦讀,吟誦。占:窺視。畢:書簡】現今之教人者,口里雖然念著書本,心里并不通達,故意找些難題來問學生,講一些枯燥無味的名物制度,讓人聽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學生明不明白。而且教人時沒有一點誠意,又不衡量學生的程度與學習能力;對學生的教導違反情理,學生求學也違逆不順。如此一來,使得學生愈來愈厭惡學習而且憎惡師長;以學習為難為苦,而不明白學習的快樂與好處。雖然課
業勉強讀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凈。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大學之法,禁于未發之謂預,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遜】 】 ,相觀而善之謂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易解:大學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惡的念頭未發生之前,就用禮來教育,來約束禁止,這就是預備、防備的意思(古德所謂防患于未然是也)。當學生可以教誨的時候才加以教導,就叫做合乎時宜。依據學生的程度,不跨越進度,不超出其能力來教導,就叫做循序漸進。使學生互相觀摩而學習他人的長處,就叫做切磋琢磨。這四種教學方法,是教育之所以興盛的原因。
發!然后禁,則
捍
【
hàn
】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遜) ) ,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僻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易解:【捍格:相互抵觸。捍:捍。】邪惡的念頭已經發生,然后再來禁止,因為錯誤的觀念已經堅不可拔,教育亦難以勝任。適當的學習時期過了才去學,雖然努力苦學,也難有成就。東學一點西學一些,卻不按照進度學習,只是使頭腦混亂毫無條理而已。沒有同學在一起研討,切磋琢磨,便落得孤單落寞而少見聞。結交不正當的朋友,會導致違背師長的教訓,不良的習慣,會荒廢自己的學業【燕:褻瀆,輕慢。
燕朋:輕慢朋友。燕辟:輕慢老師作的比喻,以為太淺。僻:本來是“辟”,通“譬”】這六項,是導致教育失敗的原因。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
教喻
也,道【導】而弗牽 , 強而弗抑 ,
開而
弗達 。 道而弗牽則和 , 強而弗抑則易 , 開而弗達則思 , 和易以思 ,可謂善喻矣。
◎易解:君子已經知道教育之所以興盛的原因,也明白教育之所以衰落的道理,然后就可以為人師表了。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曉喻,讓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導,而不去強迫別人服從;對待學生嚴格,但并不抑制其個性的發展;加以啟發,而不將結論和盤托出。只引導而不強迫,使學習的人容易親近。教師嚴格而不壓抑,使學生能夠自由發揮,得以充分發展。只加以啟發而不必全部說出,使學生能夠自己思考。(以
免阻礙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人親近又能自動思考,這才是善于曉喻了。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zhǎng 】善而就其失者也。
◎易解:學習的人有四種過失容易犯,教導的老師一定要知道。人在學習的時候,或有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滿足了)或有認為太容易,生起輕忽,不認真學習的毛病,或有自我設限,不求進步的毛病。這四種心理都不相同,必需先明白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增長優點挽救過失的。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易解: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聲中流連不忘,善于教學的人,能使人繼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教的言語雖然簡要卻通達曉暢,含蓄而允當,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可算是能使人繼承其志了。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 。 故師也者 , 所以學為君也 。 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 。 記曰: : 「 三王四代唯其師。 。 」此之謂乎。
◎易解:君子知道求學深淺難易的順序,對于個人的特性差異都能了解,然后方能因材施教。能廣泛地曉喻,然后才有能力作老師;能夠作老師,才能做官長;能做官長,才能作領袖。所以能作一個好老師,就是學作領袖的開始。所以選擇老師不可以不謹慎。古書說:三王(伏羲神農黃帝稱三皇 )四代(虞夏殷周)對老師的選擇都很慎重。就是這個意思。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
尸
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易解:求學的道理,尊敬老師是最難做到的。老師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學問才會受到敬重。真理學問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會敬重學問,認真學習。所以君主不以對待部屬的態度來對待臣子的情形有兩種:一種就是在祭祀時,臣子擔任『尸』的時候,另一種就是擔任君主老師的時候。大學的禮法,對天子授課時,老師不處于面朝北的臣位,就是為了表示尊師重道。 【尸:祭祀的時候,“代表死者接受祭祀”的人】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悅】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扣之以小則小鳴,扣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易解:善于學習的人,老師很安閑,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學生更把功勞歸諸于老師教導有方;對于不善學的人,老師教得很辛苦,效果卻僅得一半,學生反而歸罪于老師。善于發問的人,好比砍伐堅硬的木頭,先從容易下手的軟處開始,慢慢的擴及較硬的節目,時間久了,木頭自然分解脫落;不善發問的人,使用的方法剛好相反。善于回答問題的人,有如撞鐘,輕輕敲打則小聲【響應】,重力敲打,則【大聲】
響應,一定要打鐘的人從容不迫,然后鐘聲才會余音悠揚傳之久遠,不善答問的人剛好相反。這都是增進
學問的方法。 【庸:夸獎,歸功于】
記問之學 , 不足以為人師 。 必也聽語乎 , 力不能問 , 然后語 【yù 】 之 ; 語 【yù 】
之
而不知 ,雖舍之可也。
◎易解:自己沒有心得,沒有獨到見解的人,不夠資格作老師。一定要學生提出問題,才加以解答;學生心里有疑難,沒有能力表達時,老師才加以開導;老師開導了,學生仍然不明白,雖然暫時放棄指導,等待將來也是可以的。
良
冶
之子 , 必學為裘 ; 良弓之子 , 必學為箕 ; 始駕馬者反之 , 車在馬前 。 君子察于此三者 ,可以有志于學矣。
◎易解:良匠的兒子,想必也能學習補綴皮衣(古代工藝相近);良弓的兒子,想必也能制作畚箕;剛學駕車的小馬,都事先把小馬系在車后,而車子就在馬的前面,讓馬跟著學習。君子觀察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求學的志向了。
古之學者,比物丑類。鼓無當于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于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易解:古時候的學者,能夠分析比較事物的異同之處,匯整成一類,譬如:鼓的聲音并不相當于五音之中的任何一音,但是五音演奏,沒有鼓的調和就顯得不和諧。水的顏色并不相當于五色當中的任何一種,然而五色的配合,沒有水為之調和就無法鮮明。至于學者并不等于政府的任何一種官職,然而任何 一 種官職,不經過學習就沒有辦事的能力。又如老師,他不是人倫中的任何一種親屬關系,但是任何一種親屬,
如果沒有老師的教誨,就不懂得人倫之間的關系了。 【服:服制,服喪制度。按生者與死者關系的遠近親疏,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等,為五服。一為“斬衰 cuī”:是五種喪服中最重的,服喪三年,用極粗的生麻布為喪服,不縫衣緣,為子女對父母、妻對夫等;二為“齊衰 zīcuī”,服喪一年,用次粗的生麻布為喪服,縫衣緣,孫為祖父母、夫為妻等;三為“大功”,服喪九月,用粗麻布為喪服,為堂兄弟、在室堂姐妹、侄婦等;四為“小功”,服喪五月,用稍粗熟麻布為喪服,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再從兄弟、堂侄、侄孫、兄弟之妻、夫之兄弟等;五為“緦 sī麻”,服喪三月,用稍細熟麻布為喪服,為曾祖的兄弟、祖父的堂兄弟、父親隔二代的堂兄弟、本人隔三代的堂兄弟等,是五服內最輕的服制。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親屬為“袒免親”,就是不穿喪服,露左臂,以白布纏頭。同六世祖及更遠的親屬為“無服親”。】
君子曰: :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 。 」察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學矣。
◎易解:偉大的德行,不偏治一種職務;偉大的道理,不局限于一種事物;真正偉大可貴的誠信,不一定建立在山盟海誓上;恒久的四時雖不相同,卻運轉不停,是最準確的守時【偉大的天時不固守某個季節】。如果能了解這四種情形,就可以立志學習偉大了。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易解:夏商周三代王者之祭祀河川,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河是水的源頭根本,海是河流的歸處,先本而后末,這叫做『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