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面對復修竣工的岳陽樓圖卷,發出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絕唱,寫就《岳陽樓記》這一千古名篇。縱觀范公一生,以天下為己任,為官清廉,體恤民情,可以看出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感嘆絕不是一時興起而發。范仲淹此憂何憂?此憂何來?
生于憂患的范仲淹,從小立志濟世。范仲淹幼年喪父,因母親謝氏改嫁被帶到繼父朱家,生活苦難至極。求學時,他每天煮兩升粟米粥,因為太稀無法果腹,只好等粥冷卻后,切成四塊,早晚吃兩塊充饑……在如此艱難的時刻,少年范仲淹不是憂一己之得失,而是心憂天下。他當時就立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志向。無論是良相還是良醫,都是以濟世救民為旨歸的。
他立下心憂天下之志,即堅持不懈地去奮斗。在應天府書院,他五年未嘗解衣就枕,“晝夜苦學”。有位同學家境殷實,對范仲淹非常敬佩,于是就把他的情況告訴了父親。同學的父親便派人送給范仲淹一份豐盛的飯菜。范仲淹婉言謝絕了這番美意,他說:“我已經吃慣了粥,一吃這樣的美食,恐怕就再也吃不下冷粥了。”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二十六歲的范仲淹考中了進士,開始步入仕途。
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范仲淹早年出任邠州知州,有一次在公休假日,帶領全體同僚到郊外聚會。正要開宴之時,只見遠處有人哭天抹淚。范仲淹立即讓人打聽緣由。原來,一名外地的讀書人客死在當地,其家屬準備就近安葬,卻因貧困置辦不起棺木葬具……范仲淹聞此,退掉酒席,當場帶頭募捐,將死者妥善安葬。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乾興元年(1022年),黃海防堤年久失修,汛期潮水涌入,大片良田漸次淪為鹽堿灘,流離失所的災民成千上萬。天圣二年(1024年)秋,興化(今江蘇興化)縣令范仲淹見此慘狀,上報朝廷修復海堤。范仲淹親率民夫,赴海修堤。不料,一場大海潮吞噬民夫百人。范仲淹臨危不懼,堅守護堰之役。經過幾年艱苦卓絕的努力,綿延數百里的防海堤把驚濤駭浪鎖在黃海之濱。流亡多年的災民返回家園。為了紀念范仲淹的功績,世人把此海堤叫做“范公堤”。
天圣四年(1026年),范仲淹母親謝氏逝世,范仲淹回家服喪。當時他居住在南京(今河南商丘),應邀幫助訓導全國最高學府——應天書院。一次,他遇到一個游歷的學生孫復,見此學生學識不凡,就當場資助千文錢。第二年,孫復又來找范仲淹。范仲淹再次資助千錢,并勸他安心求學。孫復道出無力贍養老母的苦衷,范仲淹又幫他在書院找到一個打雜的差事,可以邊求學邊干活。此后,孫復跟著范仲淹攻讀《春秋》,十年之后,成為名滿天下的學者。范仲淹一生幫助、培養的人才又何止一個孫復。胡瑗、李覯、張載、石介等人都是經范公指點成為國家棟梁之材的。
《宋史》記載:范仲淹“好施予,置義莊里中,以贍族人”。歷史上第一個義莊——范氏義莊,是范仲淹在皇祐二年(1050年)第三次被貶后,在家鄉吳縣捐助田地1000多畝創辦的。他把義莊的地租等收益全部用于贍養同宗族的貧窮成員。他主持訂立義莊章程,規范義莊的宗旨和管理。范仲淹去世之后,他的二兒子范純仁、三兒子范純禮繼承父親遺志,續增規條,使義莊長久地維持下去。后世子孫繼承范仲淹遺志,對義莊屢有捐助,使得義莊日益壯大。直到清末,范氏義莊仍有良田5300多畝,救濟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