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之所以成為偉大的愛國主義詞人,只因是他的愛國情懷,所能動引發(fā)的觀照點在于國家興亡、百姓疾苦、社稷榮辱所產(chǎn)生的主觀感悟。相輔相成,作為主觀感悟映照的文學作品就多以國家、民族的現(xiàn)實問題為題材,抒發(fā)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
如:《水龍吟》(渡江天馬南來)、《水調(diào)歌頭》(千里渥洼種)、《滿江紅》(鵬翼垂空)等,表現(xiàn)了恢復祖國統(tǒng)一的豪情壯志;《駕新郎》(細把君詩說)、《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等,表現(xiàn)對北方地區(qū)的懷念和對抗金斗爭的贊揚;《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賀新郎》(老大那堪說)、《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永遇樂》(千古江山)等,表現(xiàn)對南宋朝廷屈辱茍安的不滿和壯志難酬的憂憤。
這些作品大都基調(diào)昂揚,熱情奔放。
此外,辛詞描寫農(nóng)村景物和反映農(nóng)家生活的作品,如《清平樂》(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玉樓春(三三兩兩誰家女)等,都富有濃郁且別致的生活氣息,給人以清新之感。其抒情小詞,如〈丑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等,寫得儲蓄蘊藉,言短意長。
這說明,辛棄疾是從民間走出來的人士,他具備有堅實而豐富的樸素的生活體驗,而且,即使他賦閑期間,仍能夠以積極的心態(tài)對待人生,因此他的詞作就呈現(xiàn)了以“豪放派”為主,兼顧“婉約”風格的風格多樣的特點。
他的詞作中,以“婉約”風格見長的有: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該詞,好似閑居偶得,無憂太多的情緒附著。之所以能讓人難以忘懷,是因其構(gòu)思巧妙,結(jié)構(gòu)新奇、緊湊,語言含蓄,成為描述少年情狀的膾炙人口的詞章。“為賦新詞強說愁”一句,后人也多次用其來表述寫作的初次狀態(tài),也惟妙惟肖。
《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
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
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
溪頭臥剝蓮蓬。
——這是一首田園詞,以婉約的筆觸,描述了閑居期間的生活情趣,讀來情趣盎然生動。后一闋的描述生動形象,能產(chǎn)生讓人讀之忍俊不禁的效果。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
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
何況落紅無數(shù)。
春且住。
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
算只有殷勤,
畫檐蛛網(wǎng),
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
準擬佳期又誤。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
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
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
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上闕寫春意闌珊,下闋寫美人遲暮。以含蓄的筆墨,寫出作者對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擔憂。作者把個人感慨納入國事之中。春意闌珊,實兼指國家大事,并非像一般詞人作品中常常出現(xiàn)的綺怨和閑愁。
《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戲作》
花向今朝粉面勻,
柳因何事翠眉顰。
東風吹雨細於塵。
自笑好山如好色,
只今懷樹更懷人。
閑愁閑恨一番新。
《菩薩蠻·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青山欲共高人語,
聯(lián)翩萬馬來無數(shù)。
煙雨卻低回,
望來終不來。
人言頭上發(fā),
總向愁中白。
拍手笑山鷗,
一身都是愁。
他的詞作中,以“豪放”風格見長的有: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
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
尋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
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
望中猶記,
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
佛(bì)貍祠下,
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
尚能飯否?
這首詞寫于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 ,此時,辛棄疾已是六十六歲了。當時韓侂胄執(zhí)政積極籌劃北伐,閑置已久的辛棄疾于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受命擔任鎮(zhèn)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但是,獨攬朝政的韓侂胄只是用辛棄疾做招牌,對他的意見并不重視。
在這樣的情勢下,辛棄疾未到京口,但遙想京口北固亭,遙想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詞中佳作。
京口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quán)設(shè)置的重鎮(zhèn),并一度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生長的地方。面對錦繡江山,緬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棄疾這樣的志士登臨應(yīng)有之情,題中應(yīng)有之意,詞正是從這里著筆的。
詞借古意以抒今情,開始時的上闋還比較軒豁呈露,還有豁達的態(tài)度。在下闋里,作者通過典故所揭示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感慨,借詰問古事,而壓抑不住的迸發(fā)自己的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隱了。
可以看出,這首詞中用典很多,但是卻用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它們所起的作用,在語言藝術(shù)上的能量,不是直接敘述和描寫所能達到的。就這首詞而論,用典多并小,好似是辛棄疾的缺點,而恰因此體現(xiàn)了他在語言藝術(shù)上的特殊風格,也是他的一項成就。
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楊慎在《詞品》中說:“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
設(shè)身處地置身其中的愛國實踐
——的確,這首詞不僅是辛詞的代表作,更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堪稱宋詞的又一巔峰。其與蘇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旗鼓相當,在“豪放詞”中各領(lǐng)飄逸和悲壯的風騷。
但是,我們研究宋詞必須明白,宋詞豪放派的這一高峰,是辛棄疾所創(chuàng)立的,它與蘇軾之高峰并駕齊驅(qū),或者說是并肩而立在宋詞的百花園地里。二者是各有特色不可替代的。前面我們已經(jīng)說過,蘇軾的高峰是澄澈透明,曠達超脫的;辛棄疾的高峰是激情濃郁,悲壯凝重的。手法與表達技巧上,蘇軾灑脫大氣,辛棄疾凝重,略輸蘇軾,在思想感情抒發(fā)上,辛棄疾寓情于景激情濃郁感染力強,蘇軾又略輸辛棄疾。
就我個人感情來講,我更喜歡辛棄疾。(在這里,我斗膽給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挑一點瑕疵:蘇軾最后的“人生如夢”的消極情緒,我一直覺得與蘇軾前面對英雄的膜拜情緒是相矛盾的,讓人有點不知其所終。把這句壓不住的話,放在這里,是怕引起蘇粉的拍磚而已)。
辛棄疾的高峰已經(jīng)比一般意義上的宋詞豪放有了較大的差異,同時也有了超越。他是以置身其中設(shè)身處地的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在尖銳的撻伐現(xiàn)實的基礎(chǔ)上,表達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展現(xiàn)的是英勇豪邁舍我其誰的英雄氣度,同時以其大無畏的氣概在敘事方式上呈現(xiàn)出的豪放的形態(tài)。與此相對應(yīng)的是,蘇軾的詞作在曠達超脫的同時,卻遺憾地流露出了淡淡的逃避和頹廢的情緒。從這個意義上說,蘇詞有些相形見絀。
或因此,我們可以把辛詞另設(shè)一派:悲壯派。那么,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則是“悲壯派”的代表作或是頂峰之作。(這一點,我在前一章節(jié)中已經(jīng)有所論述,在此不再贅述。)
【我并非因此貶低蘇軾。我認為,這是時代的局限。這同我在論述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時也講述過,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已經(jīng)讓人欣喜的看到了樸素的古典的但前所未有民本思想一樣,雖然,范仲淹早于蘇軾,辛棄疾晚于二人但差別不長時間,但辛棄疾與范仲淹身上卻已經(jīng)開始呈現(xiàn)了“現(xiàn)代”國家治理者特點的思想萌芽。這是其他古人身上未曾有過的閃光點。好似有了“古”與“今”似的劃時代的區(qū)別。當然,這只是感覺,尚不足以成為理論。另外,贅述一點與本文不相干的特點,辛棄疾治軍和治民都是傾向于“嚴用法典”的特點,這與他本人的性格有關(guān),且與范仲淹的“憫民”有治理方式的區(qū)別】
京口北固亭所附帶的歷史符號,讓辛棄疾魂牽夢繞,他寫了《京口北固亭懷古》以后不到一年,如愿登臨北固亭。這次的真實登臨北固亭,更難免使其回憶起風云際會的三國,想起孫權(quán)、想起周瑜,也想起南朝宋武帝劉裕,這里無疑可以寄托他常懷的英雄情結(jié)和雄心壯志,也可聊發(fā)淤積于胸的壓抑、憤懣。所以,他又寫下了:
《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
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
悠悠。
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
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
——無疑,這又是辛詞的一篇氣貫長虹的豪放佳作。
這首詞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前一后,寫作時間相隔時間不足一年。兩者相比,一是風格明快,一則的沉郁頓挫;同是懷古傷今,寫法大異其趣,而都不失為千古絕唱,亦可見辛棄疾豐富多彩表達功力。但我們不得不遺憾地說:此詞之激情氣勢已不如前。
此詞的精妙之處在于通篇三問三答,互相呼應(yīng),結(jié)構(gòu)對陣緊密。
京口北固亭二作之后,辛棄疾人老矣,仕途也老矣,終也再未至殺敵一線和治政前沿!之后的作品便無可逃脫老年人常有的感嘆時光倥傯壯志未酬的懷舊之態(tài),但依然是英雄之志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
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
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
贏得生前身后名。
可憐白發(fā)生!
——這是一首豪放的英雄夢境描述,酣暢淋漓,氣概沖天。最后兩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之猛然轉(zhuǎn)折,讓人讀之心中猛頓,悲情陡生。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
獻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
斷鴻聲里,
江南游子。
把吳鉤看了,
欄桿拍遍,
無人會,
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
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
怕應(yīng)羞見,
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
憂愁風雨,
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
紅巾翠袖,
揾英雄淚?
——上闕寫景,下闋言志。通過寫景和聯(lián)想抒寫了作者恢復中原國土,統(tǒng)一祖國的抱負和愿望無法實現(xiàn)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難酬、報國無門、抑郁悲憤的苦悶心情,極大地表現(xiàn)了詞人誠摯無私的愛國情懷。
其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和“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成為后人經(jīng)常借鑒引用或臨摹的“意境模板”。
此作之后,辛棄疾漸漸年邁,期間,他又創(chuàng)作了一下幾首詞作:
《鷓鴣天·送人》
唱徹《陽關(guān)》淚未干,
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無窮樹,
帶雨云埋一半山。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臺下清江水,
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
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聞鷓鴣。
《阮郎歸·耒陽道中為張?zhí)幐竿乒儋x》
山前燈火欲黃昏,
山頭來去云。
鷓鴣聲里數(shù)家村,
瀟湘逢故人。
揮羽扇,
整綸巾,
少年鞍馬塵。
如今憔悴賦招魂,
儒冠多誤身。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
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
被白發(fā)、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
長空萬里,
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至此,辛棄疾一生的文學之路基本已經(jīng)快要結(jié)束。我們反過頭來,撿拾辛棄疾的詞作中既能“豪放”又兼顧“婉約”的代表詞作有: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
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zhuǎn),
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這是寫元夕節(jié)觀感的詞作,上闕主要是所見所聞,寫的大氣靈動;下闋是以女性視角寫對戀人的那種追逐,婉約、含蓄。“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以其絕妙的意境描述成為千古佳句。足見辛棄疾這位沙場將士的非凡文學功力。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
路轉(zhuǎn)溪橋忽見。
——暨南大學原中文系教授艾治平《宋詞名篇賞析》評論這首詞時說:這是一首筆調(diào)靈活,不假雕琢,不事堆砌,語淺味永,摹寫逼真的佳作,是一幅頗有審美價值的淡墨畫——充滿著農(nóng)村生活氣息的夏夜素描。
在這里,讓我們也可以領(lǐng)略到稼軒詞于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
斷云依水晚來收。
紅蓮相倚渾如醉,
白鳥無言定自愁。
書咄咄,且休休。
一丘一壑也風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
但覺新來懶上樓。
辛詞中,較為著名的還有:《鷓鴣天·代人賦》、《玉樓春·戲賦云山》、《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帶湖篆岡小酌》、《祝英臺令·晚春》、《采桑子·煙迷露麥荒池柳》、《采桑子·此生自斷天休問》、《西江月·醉里且貪歡笑》、《浪淘沙· 山寺夜半聞鐘》、《東坡引花梢紅未足》等等也是辛詞中富于個性特點的佳作。
對辛詞的縱略結(jié)束了,但我再多一言,俯瞰中國古代幾乎所有的志士仁人,能兼顧愛國護國實際行動赤城豪勇、文學創(chuàng)作愛國主義表達真摯強烈的,辛棄疾無疑是名副其實的前無古人的絕代英雄。當然,是否后有來者,但且待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