簠簋之風(fēng)的成語故事

拼音fǔ guǐ zhī fēng
基本解釋簠簋:古代食器、祭器。指官吏貪財受賄的風(fēng)氣。
出處清·陳康祺《郎潛紀聞》第六卷:“于是干謁不行,孤寒吐氣,簠簋之風(fēng)為之一變。”
簠簋之風(fēng)的典故
清朝康熙時期,官場腐敗,貪污成風(fēng)。萊陽趙侖閬仙,康熙21年在江南任督學(xué),他從自身做起,想改變當時的簠簋之風(fēng),在過長江的船上擊楫發(fā)誓:如果貪一毫之私就不能生還江北。他十分清廉,去拜謁地方官時也是空手而去,一時傳為佳話。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簠簋之風(fēng))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天旋地轉(zhuǎn) | 唐 元稹《望云雅馬歌》:“天旋地轉(zhuǎn)日再中,天子卻坐明光宮?!?/td> |
疑鄰盜斧 | 戰(zhàn)國·鄭·列御寇《列子·說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tài)度,無為而不竊斧也?!?/td> |
蠢蠢欲動 | 南朝 宋 劉敬叔《異苑 句容水脈》:“掘得一黑物,無有首尾,形如數(shù)百斛舡,長數(shù)十丈,蠢蠢而動。” |
如法炮制 | 宋 釋曉瑩《羅湖野錄》第四卷:“若克依此書,明藥之體性,又須解如法炮制。” |
臨危受命 |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td> |
喜新厭舊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不怕你有喜新厭舊的心腸,我自有移星換斗的手段?!?/td> |
不攻自破 | 唐 顧德章《上中書門下及禮院詳議東都太廟修廢狀》:“是有都立廟之言,不攻而自破矣。” |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 《史記·陳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到此為止 | 陳忠實《白鹿原》第16章:“兆海痛苦地嘆口氣:‘完了。到此為止。’” |
指天誓日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其若可信?!?/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