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宿建德江 教學反思篇一
古詩《宿建德江》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是一首抒寫旅途愁思的詩。詩人獨自一人漂泊客鄉,日暮之時,舟泊建德江上,觸景生情留下這千古絕句。詩人由景及情,由情及景,情景交融,表達了詩人對羈旅的惆悵,故鄉的思念以及對人生復雜的感受。
教學這首古詩,如果僅僅停留在“解釋”上,肯定枯燥乏味、了無生趣。考慮到全詩圍繞一個“愁”字,把詩人的孤寂、愁悶、思念、困惑等復雜心情蘊含在詩中的每一個字中,有許多地方值得細細品味、反復推敲。我就想:何不在學生已能把詩讀得字正腔圓、有滋有味的前提下,開啟他們思維的火花,讓學生先對古詩有一個整體的大膽猜想,說出欣賞后的初步感受,然后再細讀推敲古詩中的每一個字詞,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證據,小組交流后,再全班反饋,并在反饋的過程中,結合感情朗讀,最后,我再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之中,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悟詩人的情感,并通過感情的朗讀來表達自己獨特的感悟。為了升華情感,在拓展中,我利用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讓學生進一步感受詩人羈旅中的惆悵,思念,體味人生坎坷的復雜情感。
基于自己這樣的理解和思考,我又結合多媒體來輔助自己的教學,不管是在畫面的選擇上,還是音樂上,都緊緊圍繞詩的意境和情感,體現出一個“愁”字。
但授完這課,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敗,教學過程并不如我所愿。教學效果竟比校內的試講差遠了。說實話,我很失落,我自認為,我不比別人差,但我畢竟敗了。靜下心來,我也好好檢查了自己。
首先,在授課的前三天,不小心摔在樓梯上,把腰部軟組織摔傷,在家躺了三天,寢食難安的我不想就這么放棄,執意授課,導致在課堂教學中聲音偏小,這只是客觀原因。主觀原因是我為了營造詩中那“愁”的氛圍,低沉了我的聲音,影響了學生的情緒,壓抑了學生,結果弄巧成拙。
其次,我過高的估計了學生,沒有好好分析學生的學情。短短二十分鐘的接觸,只是感覺班級很吵,但我自信我能夠駕馭課堂,因此,只是要求學生回去預習古詩而已。導致上課時,學生并不按自己的設計思路上走,影響了自己的教學效果,但也可說明我太感性了,這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
其三,對時間的掌控不夠。由于看錯下課的時間,總感到時間過于充足,因此,在學生感悟詩情這一環節上,時間放得太多,以至于事先準備好的課文的小結和拓展沒有落實,如能擠出兩分鐘,就能完成教學任務,為此頗為遺憾。
授后雖很失落,但也感欣慰,看到孩子們能聲情并茂的讀出詩人的孤獨,寂寞,思念,惆悵,我感受我的教學目的達到了。就把這次的嘗試當成一種成長經歷吧,相信未來的我更自信,更成熟!
宿建德江 教學反思篇二
在教學《宿建德江》一文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1、課前要求學生搜集描寫江景的詩詞,做好預習工作。
2、學生交流搜集的背誦孟浩然的詩詞導入。
3、學生質疑課文中的.生字詞
4、教師配樂范讀《宿建德江》后,請學生評價:教師的朗讀有那些方面值得學習?還有那些不足之處?
5、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這首詩應該用何種語速、語調進行朗讀,為什么?(要求學生結合有關詩句闡述理由)學生代表發言后,教師進行點評。
6、學生根據總結出的語速、語調,聽音樂自由練習朗讀后,請兩位學生配樂朗讀。
7、請其他學生按要求進行評價,教師總結。
1、學生組成四人小組討論:每一組選擇喜歡的方式,邊讀邊運用想象,再頭腦中再現畫面。結合想象的畫面,給它起個標題:xxx的建德江
2、小組派代表發言,其他小組評價,教師總結。
詩歌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情感和感官,就應讓學生用自己心中的美來印證詩歌的內在美,而不是教師的說教“美”,。形象化的手法,更適合初中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第一塊環節“組織學生探究朗讀這首詩的語速、語調,讓學生體會詩歌的音律美”的教學方法,在今后的詩歌教學中可繼續使用。進一步明確了主動發現的過程,其實是學生挑戰權威的確立自我的一個過程,也是個性展示的一個過程。
學生學習自主的表現不是指導者要求出來的,而是通過指導者精心設計的情景調動出來的,沒有情景就難有學生學習自主的可能,難有個性發現的可能。教師的功能,我以為就是不斷從教材中挖掘能激發學生參與的情趣欲望的情景素材,不斷讓學生去發現感受作品里無限的風光。“教育即是生活”(杜威),讓教育生活化,課堂設計的成功之處在于營造情景,加以適當的指點,讓學生自主走向成功,感悟美的存在。給他們一雙審美的眼睛比給他們這首詩的全部更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