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節日總是樸實的同時不乏熱鬧,這才剛五月初一,家家就動手開始忙起來。準備雞蛋、大米、粽葉,一口半新的大鍋豎放在院子的墻邊上。拂塵在屋頂一遍一遍掃過,窗欞被擦得透出原有的金屬的色澤,一切就緒,只等待端午的到來。
天色破曉,伴隨著初五的雞啼,炊煙籠罩了整個山頭,村里到處彌漫著粽葉的清香。人們挎著籃子游走在村間小巷,逢人便從籃子里提出一袋粽子,“自家弄的,嘗嘗,香再去拿!”孩子們聚在一起,看到提籃的人就一塊兒上去圍著打轉,一聲一個“姨”“嬸子”的親熱的叫著,被圍的人也不惱,微笑著從籃子里拿出茶蛋,一人分上幾個,孩子們哄鬧一會兒就拿著茶蛋滿意的走了。從早到晚,山頭上被挎著籃子的人占據,人們說說笑笑,好不熱鬧!
沒有華麗鮮艷的花燈,沒有江畔激動人心的龍舟大會,有的只是來自百家的粽子和茶蛋。村野的人放下手中的農活,在端午這一天,送上了自己的一份純潔而又樸素的祝福。不需要太多的的言語,端午,我們聚在了一起。
后來,父母帶我搬離了老家,來到城市。我很驚訝的發現,鄰居都過著從貓眼里看人的生活。很想在這個陌生的環境擁有一個朋友,多次和鄰居家的女兒打招呼,她卻用一種看人販子的眼神瞅我,或許又覺得是鄰居,一聲“奧,你好”便連忙跑走了。人們匆匆打招呼,又匆匆離去。
再后來,端午節來到,街上擺放著各企業出資置辦的花燈。彩燈微轉,流光溢彩,美輪美奐,如至仙境。只是,總覺得少了些生氣。人們比肩接踵,卻一片沉寂,像一個個提線木偶,被拉著絲線,整齊的邁著步伐,從這邊到那邊,這種整齊與沉寂讓我覺得寒冷、壓抑,望著擁擠匆忙的人群,突然很懷念老家的端午。夜晚,門鈴像一聲重雷炸開了整座樓的寂靜,鄰居們提著粽子和茶蛋說笑的來到我家,像許久不見的好友,拉著家常,來的人也包括那個女孩子的家人,她躲在大人后面朝我微笑,露出兩顆潔白的虎牙。
以為不會再過上如此熱鬧的端午,現在才發現,端午其實一直都如此熱鬧。這一天,整座城市不再冷漠。人們卸下喜怒哀樂的偽裝,用一種樸素而又誠摯的態度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
在我看來,端午不再是一個節日,人們也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曹娥和伍子胥。端午,是人們心靈的節假日。在端午邀上三五好友,吃著香甜的粽子,不也是人生一樂事!端午帶給我滿滿的感動,讓我這顆逐漸寒冷的心再次感受到了世間的溫暖。
自從韓國江陵端午祭申辦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中國人開始重視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終于,我們的端午也申辦成功。世界舉辦這么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辦活動,是希望人們不要忘記先祖給我們傳下來的美好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我們聯系在一起,這些文化見證了人們時代的進步。當這個時代的冷寂感不斷加重,是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暖化了我們的關系。不管是世界級的或是非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都需要去保護,保護住我們的先祖留給我們的精神。中國政府已把端午正式作為一個節假日,不正是在保護我們的精神嗎!
我不是政治家,不是文藝家,無法真正深入了解端午的價值,只是膚淺的寫下自己的端午小感,來懷念一下這個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中華傳統節日!
如今,粽香香四溢,久久都不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