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蕭蕭梧葉送寒聲:
蕭蕭:風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客情:旅客的思鄉之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
挑:挑弄、引動。
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又叫蛐蛐。
夜深籬落一燈明:
籬落:籬笆。
譯文:
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的樹葉,送來陣陣寒意,
江上秋風吹來,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
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一點燈火,
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賞析:
此詩以疊字象聲詞“蕭蕭”置于句首,一開始就喚起讀者聽覺形象的聯想,造成秋氣蕭森的意象,并且用聲音反襯出秋夜的寂靜。接著用一個“送”字,靜中顯動,引出“寒聲”。在梧葉搖落的蕭蕭聲中,仿佛含有刺骨的寒氣;以聽覺引起觸覺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環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接以“江上秋風”四字,既點明秋風的起處,又進一步烘托出了寒涼的氣氛。秋風已至,而人客居他鄉未歸,因此觸動了思鄉之念。一個“送”字和一個“動”字,都用得十分傳神,前者寫“驚”秋之意,,后者抒發“悲”秋之情。
【第3句】:四句寫兒童挑促織,表面上看似乎與“客情”無關,實際上是用兒童的快樂——無憂無慮,來反襯自己旅居的孤獨和愁思。詩人意緒紛繁,難以入睡,轉身步出戶外,以排遣縈繞心頭的羈思離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給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閃現在籬落間的燈火,不正是“兒童挑促織”嗎?這種無憂無慮、活潑天真的舉動,與詩人的凄然情傷、低回不已,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首詩先寫秋風之聲,次寫聽此聲的感慨,末兩句點題,寫戶外所見。這首詩語言流暢,層次分明,中間轉折,句似斷而意脈貫穿。詩人善于通過藝術形象,把不易說出的秋夜旅人況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颯的境界。最后以景結情,詞淡意遠,耐人咀嚼。
作者簡介:
葉紹翁,字嗣宗,號靖逸,龍泉(今浙江龍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南宋中期詩人。葉紹翁原姓李,后因受祖父李穎士牽連,家業中衰,年少時即嗣于龍泉葉氏。宋光宗至宋寧宗期間,葉紹翁曾在朝廷做小官,與真德秀過從甚密。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又與葛天民互相酬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