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奇后閣謁九蓮觀音為神宗母孝定李太后恭制長歌
永明奇后閣謁九蓮觀音為神宗母孝定李太后恭制長歌。清代。李因篤。 太行西北山北來,中有凌空之高臺。月掛蒼巖龍虎嘯,云生赤跡風雷哀。千松萬松立窈窕,十步五步行徘徊。縱目清涼在霄漢,摳衣靈鷲逼蓬萊。鷲嶺后閣屹如峰,九蓮閣中瞻圣容。莊嚴具足得未有,草莽何知爭為恭。炎山忽飄孤嶼雪,靜夜時落翠微鐘。秋色蒼茫吊余址,夕陽明滅懷故封。神宗垂拱五十載,太后齋居多光彩。內啟祠嘗恩不遺,旁搜象教力仍逮。五臺禪龕近京輔,兩宮敕賜兼鼎鼐。時移物換凋碧梧,篆冷灰飛逐滄海。出門惟睹白雪飛,澗水松風聽不違。攀弓抱劍悲相向,鶴駕鸞旂久未歸。此剎翻同靈光在,他年仿佛魂魄依。君不見畫壁金鋪光照眼,貝花隱隱發靈機。
[清代]:李因篤
太行西北山北來,中有凌空之高臺。月掛蒼巖龍虎嘯,云生赤跡風雷哀。
千松萬松立窈窕,十步五步行徘徊。縱目清涼在霄漢,摳衣靈鷲逼蓬萊。
鷲嶺后閣屹如峰,九蓮閣中瞻圣容。莊嚴具足得未有,草莽何知爭為恭。
炎山忽飄孤嶼雪,靜夜時落翠微鐘。秋色蒼茫吊余址,夕陽明滅懷故封。
神宗垂拱五十載,太后齋居多光彩。內啟祠嘗恩不遺,旁搜象教力仍逮。
五臺禪龕近京輔,兩宮敕賜兼鼎鼐。時移物換凋碧梧,篆冷灰飛逐滄海。
出門惟睹白雪飛,澗水松風聽不違。攀弓抱劍悲相向,鶴駕鸞旂久未歸。
此剎翻同靈光在,他年仿佛魂魄依。君不見畫壁金鋪光照眼,貝花隱隱發靈機。
太行西北山北來,中有淩空之高臺。月掛蒼巖龍虎嘯,雲生赤跡風雷哀。
千松萬松立窈窕,十步五步行徘徊。縱目清涼在霄漢,摳衣靈鷲逼蓬萊。
鷲嶺後閣屹如峰,九蓮閣中瞻聖容。莊嚴具足得未有,草莽何知爭為恭。
炎山忽飄孤嶼雪,靜夜時落翠微鐘。秋色蒼茫吊餘址,夕陽明滅懷故封。
神宗垂拱五十載,太後齋居多光彩。內啟祠嘗恩不遺,旁搜象教力仍逮。
五臺禪龕近京輔,兩宮敕賜兼鼎鼐。時移物換凋碧梧,篆冷灰飛逐滄海。
出門惟睹白雪飛,澗水松風聽不違。攀弓抱劍悲相向,鶴駕鸞旂久未歸。
此剎翻同靈光在,他年仿佛魂魄依。君不見畫壁金鋪光照眼,貝花隱隱發靈機。
唐代·李因篤的簡介
李因篤,字子德,一字孔德,號天生,陜西富平東鄉(今富平薛鎮韓家村)人。生于明崇禎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自幼聰敏,博學強記,遍讀經史諸子,尤諳經學要旨,精于音韻,長于詩詞,詩逼杜甫,兼通音律,崇尚實學,為明清之際的思想家、教育家、音韻學家、詩人。被時人稱為不涉仕途的華夏“四布衣”之一。康熙十八年(1679年)薦鴻博授檢討。嘗辨秦中碑版極有依據。行、楷書用筆禿率,意近顏真卿。著《古今韻考》《受祺堂詩文集》《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增校清朝進士題名碑錄》。
...〔
? 李因篤的詩(45篇) 〕
:
弘歷
兔目當年李氏槐,枒槎老干倚春階。何當綠葉生齊日,高枕羲皇夢亦佳。
兔目當年李氏槐,枒槎老幹倚春階。何當綠葉生齊日,高枕羲皇夢亦佳。
:
韓雍
勝境分明是洞天,偷閑試問上乘禪。老僧出定驚相迓,見我來游喜欲顛。
翠竹萬竿圍客座,白鷗數點傍漁船。品題賴有文章伯,留得明珠顆顆圓。
勝境分明是洞天,偷閑試問上乘禪。老僧出定驚相迓,見我來遊喜欲顛。
翠竹萬竿圍客座,白鷗數點傍漁船。品題賴有文章伯,留得明珠顆顆圓。
宋代:
米芾
城頭山腳舊圖開,華構凌云亦壯哉。談席昔人文獻地,升堂此日豫章材。
弦歌化里清風動,麟鳳天南紫氣來。獨奈巖阿叢桂冷,幽棲不是偉長才。
城頭山腳舊圖開,華構淩雲亦壯哉。談席昔人文獻地,升堂此日豫章材。
弦歌化裡清風動,麟鳳天南紫氣來。獨奈巖阿叢桂冷,幽棲不是偉長才。
明代:
楊慎
紅濕城中仙里,香霏閣下人家。幸遇風流地主,渾忘飄泊天涯。
六彩狂呼瓊略,百杯爛醉金沙。何日公尋黃石,壁津共泛靈槎。
紅濕城中仙裡,香霏閣下人家。幸遇風流地主,渾忘飄泊天涯。
六彩狂呼瓊略,百杯爛醉金沙。何日公尋黃石,壁津共泛靈槎。
明代:
伍瑞隆
暖風微雨晝迷冥,深院無人處處鶯。未必詔華從此擲,不須愁怨卻悲鳴。
暖風微雨晝迷冥,深院無人處處鶯。未必詔華從此擲,不須愁怨卻悲鳴。
明代:
何景明
公主山亭在,元戎小隊回。碧沙沾細雨,白日映輕雷。
已并花邊駿,難孤竹下杯。良宵可乘興,歸騎莫頻催。
公主山亭在,元戎小隊回。碧沙沾細雨,白日映輕雷。
已并花邊駿,難孤竹下杯。良宵可乘興,歸騎莫頻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