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
詞語解釋
一意孤行[ yī yì gū xíng ]
⒈ ?不顧別人反對,堅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你應(yīng)當(dāng)采納別人合理的建議,不要一意孤行。
引證解釋
⒈ ?謂謝絕請托,按己意執(zhí)法。后以“一意孤行”指不聽勸告,固執(zhí)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引《史記·酷吏列傳》:“禹 ( 趙禹 )為人廉倨,為吏以來,舍無食客。公卿相造請 禹,禹 終不報謝,務(wù)在絶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清 趙翼 《廿二史札記·后漢書二·東漢尚名節(jié)》:“自 戰(zhàn)國 豫讓、聶政、荊軻、侯嬴 之徒,以意氣相尚,一意孤行,能為人所不敢為,世競慕之。”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三:“蓋一意孤行之士,細行不矜, 孔子 所謂‘觀過知仁’,正此類也。”
茅盾 《子夜》十:“說不定他一片好心勸 杜竹齋 抑制著 吳蓀甫 的一意孤行那番話, 杜竹齋 竟也已經(jīng)告訴了 蓀甫 !”
國語辭典
一意孤行[ yī yì gū xíng ]
⒈ ?謝絕一切請托,按照己意獨立處理公事。語本后多用作貶義詞,指某人不接受勸告,固執(zhí)己見,獨斷獨行。清·袁枚。
引《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傳·趙禹傳》:「禹為人廉倨。為吏以來,舍毋食客。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wù)在絕知有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隋園詩話·卷三》:「蓋一意孤行之士,細行不矜,孔子所謂『觀過知仁』,正此類也。」
反回心轉(zhuǎn)意 從善如流 言聽計從
英語obstinately clinging to one's course (idiom)?, willful, one's own way, dogmatic
德語Aufdringlichkeit (S)?, Zudringlichkeit (S)?, stur an etw. festhalten
※ "一意孤行"的意思解釋、一意孤行是什么意思由查信息-在線查詢專業(yè)必備工具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相關(guān)成語
- wú rén吾人
- sī fǎ司法
- wú qióng wú jìn無窮無盡
- yuǎn dōng遠東
- cháng píng yán常平鹽
- gǎn tóng shēn shòu感同身受
- chuán dì傳遞
- jiào zhǔ教主
- shí qiáo石橋
- shè huì rén社會人
- shuǐ jīng水晶
- guān shāng官商
- quán qiú全球
- shī zǐ獅子
- shēng chòu聲臭
- hè nián piàn賀年片
- lǐ yè里謁
- běi dì北地
- yǒu zhí友執(zhí)
- jué jué決絕
- hé xùn何遜
- jiā chǎn家產(chǎn)
- tóu tóu shì dào頭頭是道
- lín dào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