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遺余力的成語故事

拼音bù yí yú lì
基本解釋遺:保留;余力:剩余的力量。用出全部力量一點也不保留。
出處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趙策三》:“秦不遺馀力矣,必且破趙軍。”
不遺余力的典故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將白起,在趙國的長平一舉擊敗了由趙括率領的四十萬趙軍。秦王乘機要挾趙王,要趙國割讓六座城池給秦國,作為講和的條件。
趙王連忙召來大將樓昌和上卿虞卿商量對策,說:“長平一戰(zhàn),我們吃了敗仗,我想帶領全部人馬與秦軍決一死戰(zhàn),你們看怎樣?”
“這樣做沒用,還是派親信使臣去講和為好。”樓昌說。
虞卿不同意樓昌的主張,問趙王說:“大王,這次秦國究竟是想消滅我們趙國軍隊呢,還是打一打就回去?”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不遺余力)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自暴自棄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
泥牛入海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潭州龍山和尚》:“我見兩個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無消息。” |
黃臺之瓜 | 《新唐書·承天皇帝倓傳》:“賢終日憂惕,每侍上,不敢有言,乃作樂章,使工歌之。其言曰:‘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云可,四摘抱蔓歸。’” |
居重馭輕 | 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故自三代、秦、漢迄我朝,皆以兵得天下,人主皆親歷行陣,習知武事,知居重馭輕之勢。” |
長夜之飲 | 《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 |
年少無知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二卷:“口尚乳臭,謂世人年少無知;三折其肱,謂醫(yī)士老成諳練。” |
止沸益薪 | 明·李贄《為黃安二上人書》之三:“對高潔人談高潔,已為止沸益薪,況高潔十倍哉!” |
驚鴻艷影 | 清·王韜《鵑紅女史》:“遙見樓頭有一女子憑欄臨波凝睇,素妝淡服,豐神絕世,驚鴻艷影,湖水皆香。” |
吃不了兜著走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3回:“不可拿進園去,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
魚死網(wǎng)破 | 《杜鵑山》第五場:“他就是張網(wǎng)捕魚,我也拼他個魚死網(wǎng)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