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不知恥的成語故事

拼音tián bù zhī chǐ
基本解釋指對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為安然處之;不以為恥。恬:安然、滿不在乎。
出處宋 呂祖謙《東萊博議 衛禮至殺邢國子》:“衛禮至行險僥幸而取其國,恬不知恥,反勒其功于銘,以章示后。”
恬不知恥的典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人,為神宗時宰相,主持變法(列寧曾稱其為“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崔公度有口吃病,不健談,但頭腦異常清醒聰明,讀書過目不忘。他作的賦深得歐陽修、王安石、韓琦等名士的賞識。公度布衣出身,朝中無親朋可依靠,于是專以順附諂媚王安石為務,經常不分晝夜向王安石請安,即使在廁中相遇,也莫不誠惶誠恐。一次他尾隨王安石之后,手執其衣帶尾,王安石回顧疑惑不解,公度卻笑著說:“相公,您的衣帶有點污垢,我已小心地用袍袖擦干凈了。”見者無不恥笑,而他自己卻不以為恥。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恬不知恥)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 《論語 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自暴自棄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
全科人兒 | |
鍥而不舍 | 先秦 荀況《荀子 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鑿壁借光 | 晉·葛洪《西京雜記》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
意氣風發 | 三國 魏 曹植《魏德論》:“武皇之興也,以道凌殘,義氣風發。” |
處實效功 | |
八荒之外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仲尼》:“雖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干我者,我必知之。” |
視微知著 | |
鼻青臉腫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44回:“這惡賊原想著是個暗算,趁著軍官作下揖去,不能防備,這一腳定然鼻青臉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