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草除根的成語故事

拼音zhǎn cǎo chú gēn
基本解釋斬:砍斷;斬草:割草;除:去掉。割草要把草根徹底除掉。比喻除去禍根;不留后患。
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絕其本根,勿使能殖。”
斬草除根的典故
隱公六年,衛國與陳國聯合討伐鄭國。鄭莊公戰敗,向陳桓公求和。陳桓公不同意。他的弟弟勸他:“跟善人處好關系,跟鄰國友好相處,這是立國根本,你就與他和好了吧!”陳桓公生氣地說:“宋、衛是大國,我們陳國不是他們的對手,不打還說得過去;可是鄭國是個小國,為什么不攻打它呢?”于是陳桓公堅持繼續攻伐鄭國。兩年以后,鄭國國力強大了起來,派兵攻打陳國。陳國大敗,陳國的鄰國都沒有前來救助。就此事,百姓紛紛議論,說:“陳國自作自受,自討苦吃,這就是長期做惡事卻不知道悔過的結果。古書上說,做惡事很容易,惡事就如同草原上突然燃起的大火,無法撲滅,最后燒到自己的頭上。周朝有一位大夫名叫周任,他就講過這樣的一個道理:作為一國的國君,要能做到當機立斷,對待惡人、惡事,就像農夫在田間鏟草一樣,一定要連根挖掉,不讓它們有再生長的可能。”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斬草除根)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 成語 | 歷史出處 |
|---|---|
| 血氣方剛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
| 不動聲色 | 宋 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 |
| 骨肉分離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0卷:“誰知死后纏綿,恩變成仇,害得我骨肉分離,死無葬身之地,我好苦也!我好恨也!” |
| 明若觀火 | 《尚書 盤庚上》:“予若觀火。”宋 蔡沈集傳:“我視汝情,明若觀火。” |
| 卑諂足恭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五宗世家》:“彭祖為人巧佞、卑諂足恭而心刻深。” |
| 天之驕子 | 東漢 班固《漢書 匈奴傳上》:“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
| 無時無刻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自是行忘止,食忘餐,卻像掉了一件東西的,無時無刻不在心上。” |
| 百戰百勝 | 先秦 管仲《管子 七法》:“是故以眾擊寡,以治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卒練士擊驅眾白徒,故十戰十勝,百戰百勝。” |
| 珠宮貝闕 | 戰國楚·屈原《九歌·河伯》:“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 |
| 一干二凈 | 清 李汝珍《鏡花緣》:“他是‘一毛不拔’,我們是‘無毛不拔’,把他拔的一干二凈,看他如何?” |